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人杰传 > 二二七章 因暨艳张温下狱 一事件两种说法

二二七章 因暨艳张温下狱 一事件两种说法(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当然,也有一些江东大族对张温、暨艳的做法将会造成的后果表示了担忧。出于吴郡四姓的陆逊、陆瑁、朱据等人都曾在暨艳事发前对他提出过劝戒:“初,暨艳造营府之论,逊谏戒之,以为必祸”;陆瑁致书暨艳,认为他的做法“恐未易行也”;朱据则担心“若一时贬黜,惧有后咎”。

另有出于会稽大姓的虞俊也预言张温“怨之所聚,有覆家之祸”。从上述劝戒的内容看,其侧重点与其说是非议、反对暨艳和张温的做法,倒不如说是担心由此而招致祸患。

上述诸人为什么不约而同地都认为张温、暨艳会因此而罹祸?危险来自何方?当时又有谁能降祸于张温、暨艳?显然,危险绝不会来自担忧温、艳安危的江东大姓,而只能来自吴主孙权。(“吴郡四姓”,亦即吴郡之顾、陆、朱、张四姓,其代表人物分别为顾雍、陆逊、朱桓、张温。汉代有衣冠子弟垄断州郡掾属的惯例,这种情况在江南同样存在,而且在吴郡表现得尤为突出。

由于吴郡的显贵多,四姓子弟求仕的也多,所以孙权特予照顾,以致“郡吏常有千数”。自汉代以来,州郡掾属例由州郡地方长官辟用本地人士担任,此制至三国亦然。由于“吴郡四姓”兴盛于东吴,其家族势力历东晋南朝延绵未衰,所以直至唐宋时期,朱、张、顾、陆仍被列为吴郡著姓,其社会地位依然受到尊重。)

这里,有必要再分析一下孙权的态度。孙权是反对张温、暨艳的做法的。而他之所以采取此种态度,恐怕并不是“为了维护江东大族特别是吴四姓的仕宦特权,巩固孙吴政权江东化这一历史进程”,而是出于维护淮泗集团利益的考虑。

虽然刚刚立下恢复汉吴同盟的大功,张温却是暨艳的推荐人,因此被废弃不用,还牵连到了张温的两个弟弟张祗和张白,连已经出嫁的三个姐姐也遭到“清算”。

孙权以“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为理由,将张温下狱,随后逐回本郡的官府做杂役,后来死在家中。在张温得势的时候,余姚人虞俊叹息说:“张温才能有余而明智不足,华而不实,人们的怨忿将会聚集在他身上,有败家之祸,我已经看见先兆了。”不久,张温果然被治罪逐回。

暨艳事件,现在有两种说法,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

第一种说法认为孙吴集团已经积重难返,尾大不掉,具体如下:这一年,东吴外患暂消,内忧却在加剧。北方恢复稳定,为孙氏立国提供了“人才基础”的“北士南流”也基本停止,放眼望去,吴国的朝堂上多半是吴会豪门的子弟,很多还是靠着爷爷、老子的势力滥竽充数。

暨艳看到了这一点,他觉得身为国家人事部门的一把手,必须要做点什么,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官吏考察(弹射百僚),并以主公身边地位最清贵的郎官为重点(核选三署)。暨艳的措施非常严厉,考察称职的不到十分之一,不称职的都被连降几级,有“经济问题”的全部改为“军吏”。军吏为下层小官,常与士大夫对称。让那些豪门出身的“官二代”、“官三代”当军吏,等于是把他们从士大夫阶层里开除了。别说他们自己不愿意,他们的爷爷、爸爸、伯伯、叔叔能答应吗?这事闹大了,群情汹汹。最后,孙权亲自出来给他们平反,而一心要整顿吏治的暨艳,则论罪自杀。

毫无疑问,江东大族和淮泗集团这两大政治势力,都是孙吴立足江东所必须依靠的力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两大集团间力量的消长,孙权将更多地依靠江东大族。但在这两大地域性集团中,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利害关系的考虑上,孙权恐怕都更多地倾向于淮泗集团。

对孙权来说,孙氏经略江东之初,江东大族的疑惧、观望、敌视乃至武力反抗的情景,犹历历在目、耿耿于怀,江东大族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亦须时时提防。因此,孙权虽然要借助并依靠江东大族的力量以保有江东,乃至于要逐步实现孙吴政权的江东化,但这决不是出于孙权的心甘情愿,而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否则,就无法理解孙权何以要在10余年后通过设置校事来制遏江东大族。

对于孙吴政权来说,既要依靠江东大族,同时也要维护淮泗集团的利益。利用淮泗集团来制约江东大族,与之相抗衡,竭力维持两大集团间的相对平衡,是更有利于政权稳固的选择。正因为此,孙权才会对暨艳、张温所代表的江东大族势力弹射、打击淮泗人物的做法明确地表示反对,在孙邵“辞位请罪”之后,仍“释令复职”,并严惩了暨艳和张温。从这一结局来看,在江东大族与淮泗集团这一个回合的较量中,江东大族势力遭到了一次挫折。(淮泗集团——指跟随孙策进入江东的江北势力,如彭城张昭、张休父子,琅琊诸葛瑾、诸葛恪父子,庐江周瑜、临淮鲁肃、汝南胡综、沛郡薛综等人;吕蒙、吕范,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这样被孙权提拔起来的军事将领虽然不是从江北来,但其政治立场偏向于该集团,所以也算到里面。)

;

一般来说,暨艳是人事部长,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觉得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不能让没能耐的家伙混在主公身边,挨个考察一下,不合格的,就让他滚蛋。孙权是最高领导,以政治家的眼光,觉得要维护孙家王朝的稳定,不仅不能这么干,而且还要让暨艳死,给豪门一个交代。当暨艳不计个人得失,毅然要沙汰贪鄙时,著名大臣陆逊、朱据、陆瑁等都曾劝阻,认为事情办不通,且会招致祸患。暨艳只从刷新政风考虑,而不顾个人安危得失。

所以张、暨的失败只能说明:(1)孙权统治集团暮气已深,虽志于改革之士亦无法有为;(2)《三国志》卷55《陈表传》言:“后艳遇罪,时人咸自营护,信厚言薄,表独不然,士以此重之”。可知暨艳不仅不是坏人,并且还为正人君子所同情;(3)张温、暨艳之遇祸,再次说明到了孙权统治的后期,孙权在用人方面的优点已逐渐由缺点所代替。

第二种说法则突出了淮泗集团和江东集团的斗争,是这样说的:此案的主要人物暨艳、张温都是吴郡人。这恐怕也不是偶然的巧合。张温是江东大族名士,属于吴郡四姓。以其才地,早该擢用,可是却一直到黄武初年才被召廷见,任为议郎。后迅速擢升,由议郎而选曹尚书,再迁太子太傅,以辅义中郎将使蜀。张温以年近三十始得出仕,似与淮泗集团占居孙氏政权主导地位的政治格局不无关系,并且极有可能影响到他对政局的看法。张温任选曹尚书后,即以暨艳为选曹郎。后温迁太子太傅,艳则继为选曹尚书。“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张温如此器重暨艳,“与之结连死生”,除了两人均好为清议之外,艳“亦为吴郡人”当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同为江东士人的温、艳二人,在急于使江东大族尽快取代淮泗集团成为孙氏政权主体的斗争中,“更相表里,共为腹背”,有着相同的立场和态度,是不难理解的。

出于吴郡四姓的张温,与吴郡另一大姓顾氏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顾雍不仅对张温赞誉有加,两家还有着联姻关系,温之“中妹先适顾承”,而此顾承,正是顾雍之孙。与张温有此特殊关系的吴郡顾氏一族,没有如陆逊、朱据那样在暨艳案发前提出任何劝戒,表明其对张温、暨艳的行动是支持的,至少也是默认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