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霓裳三步 > 第十二章 七色光

第十二章 七色光(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没有没有,只是觉得你说得这么上纲上线的,很正规,跟演讲一样,呵呵,你继续,我挺有兴趣,也是职业病,我听着和我们服装行业有些问题如出一辙。”

“好,那我就接着说,书画市场的“假”,是那些从事中国画市场运作的商人与经纪人打的,在中国画依然占上风的拍卖业,如果不是那些古代的优秀艺术品与现当代艺术大师那些流传有序的优秀作品撑着门面,中国画还能不能在拍卖记录上力拔头筹,还真难说。如果说那些前人制造的他们的前人的赝品,因为他们本身已经是古人,有些还是名人,从而使这些赝品不无价值的话,那么当代人制造的赝品就只能使收藏者血本无归。像这些花钱买不来吆喝、打落了牙齿只能往肚里吞的买卖还有谁能做、谁还做呢!虽然拍卖行对拍品的真假不负责任,但还有或多或少的艺术鉴定者参与其中,还有跑不了的拍卖公司可以让人找得回公道。而在集散性极强的博览会上,前几届常见的画廊陈设的名人字画,到这几届已经是难见踪迹了。没有了名人字画撑腰,中国画想在上述科技型富人那儿与油画打擂台,那是连门儿也没有。“糙”是那些成名中国画家打的。在博览会上,除个别作品外,多数作品的价格均在中档以下。这两个客观条件使中国画界的成名人物左右为难。如果展出有分量的作品,价格高了,不能成交,白贴了展位费;展出价格相当的作品,又都是粗糙之作,连他们自己也不好意思拿出来。近年中国艺术博览会上,参展的中国画作品虽然有了些起色,到现场一看,和阵营强大的油画展区比较,中国画展区虽有起色,却如萤火虫般,虽然不无光亮,却是过于孱弱。"

紫槿听着苏游游的分析,想到了近几年时尚行业,何尝不是和艺术品市场一样的局面,疯狂的盗版仿版和一味的粗制滥造,已经让时尚业病入膏肓,眼睁睁看着也是积重难返。

他们在一组名为【生活】的画前停下来,这组画的内容是被切割开来的猪肉,淋漓的血水,被砍碎的骨头,泛着青光的皮肉。

紫槿实在弄不懂,这些逼真的猪肉表达的是作者一个什么样的诉求。难道她真的没有欣赏的水准了吗?她看不出所以然,越看越觉得有些反胃。

浦三路的画家村,其实是一栋公寓楼,由一个老式的职工宿舍改建。一楼是分割成几个区域的展厅,画家们的作品在这里明码标售,这算是他们的作品流通的地方。寻常也没有太多人知道,经常出入这里的一般都是画商,就是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经纪人,一些经营画廊的老板会经常光顾,挑选自己看中的作品,也有装饰公司过来谈合作,按照他们自己的要求完成一些壁画或者雕塑,这些订单的收入可以支撑画家们继续自己的创作,在没有成为大师名家之前,在被大众认可之前,维持起码的生存是画家们必须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苏游游带着紫槿从头开始浏览,油画在这些作品里占一大半,国画少一点,书法更少,说明油画市场行情远比国画要好。

“为什么国画作品那么少呢?我虽然画油画,那是因为我画画是在巴黎留学期间开始的,以我个人的看法,我是比较喜欢国画的,喜欢写意画的含蓄和空灵;也喜欢工笔画的精致和优雅。”

紫槿对国画的日渐式微表示不解,她一直是业余画画,对市场行情并不了解。

“国画讲究的是意境,只有国画才能把画师的感情从绘画作品里表现出来。而油画,如果没有照相机的产生,应该会有很多人推崇它,但现在,很多画家都认为油画不算画,只能算一张不是由照相机照出来的照片,艺术价值不如国画。之所以现在油画大师梵高这么有名,并不是因为他画的真实感强,而是因为他的画也是像中国画一样,讲究意境,但远远没有国画的意境表现得强烈。其实全世界很多人赞赏中国画,特别是美国、日本等,更是对国画推崇之至。但中国的写意画又太过于脱离实物,让很多现在学画的人难以接受,相比油画强烈的真实感,反而很多中国人更愿意接受油画,当然这种原因并不是单纯崇洋媚外的心里造成的。”

苏游游看着她的表情,“呵呵,槿姐,也欣赏不动吧?作者也是我的朋友,说实话,我也看不懂,他想表达的生活本身就是这样血淋淋的玩意儿,还是生活离不开生猪肉。咱还是换换胃口吧。”

展厅里的画倒是风格各异自成一体,即使一个画家的作品,不在同一个区域展出,因为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所以具备很强的辨识度,很容易看出来哪些作品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有一组是以刀马旦为主题的写实油画,紫槿挺欣赏这样看起来唯美的作品,也许作者所表达的东西能够引起她的共鸣,一个个明眸皓齿的巾帼英雄,在画布上咿咿呀呀着当年的金戈铁马,好的作品,具备超强的感染力,对着这些古典戏剧元素的东方美人,仿佛能看到幕布徐徐拉开,娥眉婉转,京胡悠悠。还是中国文化更加大气滂沱,美得悠扬神秘。

“槿姐喜欢细腻优美的风格,那边还有几副你应该会欣赏,我带你去那边看看吧。”

果然苏游游知道紫槿的品味,这些作品虽然写实和抽象风格不一,但是色彩和构图,或明艳或古雅,有超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整个展厅看下来,流连忘返,几个小时过去了。

苏游游毕竟一直浸润在这个领域,所以分析得比较有条理。

“为什么在我们中国本土,油画还是比国画走俏,这是市场需求使然。细说起来,涉及到学术评估、市场定位、收藏群体、销售途径、运作机制乃至创作与收藏的心理等等。在美术理论界,有一个专门术语来概括那些有市场行情的作品,它就是“商品画”,就是人们常说的“行货”。在油画界,远比中国画界严格,理论家们不仅对那些堆积在商场楼梯拐弯处的低劣临摹作品嗤之以鼻,而且把许多成名画家的作品也归入商品画之列,连一些声名远播的艺术家的作品也难以“幸免”。在这个评估中,构成“商品画”的几个因素是明确的,也就是说,这些作品在技巧上是成熟的,而不是探索性的;在风格上是让人看得懂的,而不是晦涩的;在情调上是明快的,而不是低沉的。学术品位上的这种定性,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市场定位,所以,这些作品在价格上,有增值可能的,可以成千上万,否则便不能超过千元。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创造神话,但也害怕自己“创造”了笑话。所以,和西方艺术品市场标准一致的中国油画作品自进入市场始,便后来居上,成为最为成熟的一类艺术商品。成熟的商品自然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油画一进入市场就没有太大的“暗箱操作”,无论从销售渠道、收藏对象、价格定位、学术品位都有一个较为正常的运作过程和理想意义的市场状态。再就是还有一个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经济领域里崭露头角的,是一批拥有现代科技与管理能量的知识分子,而他们的文化准备,大多来自油画的故乡——西方。这种知识上乃至文化上的血缘关系,虽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冲击,在许多方面有所淡化,但在艺术品市场,特别是私人的欣赏性收藏上,还是十分牢固的。因此,在他们的选择中,油画自然是首选。更何况,在绝大多数老百姓刚刚从大杂院搬进经济适用房时,他们已经拥有高级公寓甚至别墅,他们有高大宽敞的客厅需要装饰,他们有能力、也觉得有必要来实现一种他们自认为高雅的文化追求。油画在市场上的这种“胜利”,一方面为其它门类艺术品进入市场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另一方面则给油画家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使进入市场的油画作品不沦为一种文化快餐,快餐毕竟上不了台面。油画占上风,是相对于中国画而言的。创作队伍庞大、收藏群体广泛、历史无比悠久的中国画所以在博览会上屡屡被油画打败,说到底是中国画把自己打败了。把中国画打败的,一是“假”、一是“糙”。”

苏游游一番听起来颇具权威的解析,让紫槿听得满心佩服。

“你这都可以去做行业分析报告了。”

“呵呵,我经常看一些论坛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很多分析真的非常透彻到位,怎么,是不是挺枯燥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