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人杰传 > 二一七章 郭贵嫔被立皇后 不欲人知墓所在

二一七章 郭贵嫔被立皇后 不欲人知墓所在(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曹丕不听,然后征求贾诩的意见,提问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说要不要伐吴而是问:“我要准备讨伐不服从我的人,是先打孙吴呢还是先打蜀汉?”

众所周知,刘备已被孙权打败,孙权拒绝委质太子,曹丕最想听到的话就是:“先打东吴”而贾诩岔开曹丕的问题,直接回复道:“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曹丕同样没有采纳。

;

七月,冀州各地闹蝗灾,百姓们饥饿不堪,文帝派尚书杜畿持皇帝符节到各地开仓赈济灾民。

九月,文帝下诏:“妇人参政,是国家动乱的根源。从今以后,大臣有事不得向皇太后上奏,皇太后和皇后的亲属不能担任辅佐朝政的大臣,也不能封为王或诸侯。这一诏书要传给后代,谁若违背,天下共诛之。”

卞太后每次会见自己的亲属,都不表示亲热。她常说:“生活要节俭,不应有盼望赏赐、贪图安逸的想法。我的族人常怪我对他们太薄情,这是因为我有自己的准则。我侍奉武皇帝四五十年,已经过惯了俭朴的生活,不可能变得奢侈豪华。族人违犯法令制度,我还要比对平常人罪加一等,不能指望我会送金钱、粮食给你们,或者宽免你们。”

文帝要立郭贵嫔为皇后,中郎栈潜上书说:“后妃的品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治乱。所以圣明的君主立皇后都很慎重,一要从世代显贵的家族中选择贤惠的淑女作皇后,统御后宫妃嫔,虔诚地祭奉皇家宗庙。《易经》说:‘家庭的关系理顺了,国家就会安定。’由治理家事推及到治理国事,这是前代帝王奉行的原则。《春秋》中记载宗人衅夏的话:‘无以妾为夫人之礼’,齐桓公在葵丘盟誓时也说:‘无以妾为妻’。现在后宫受宠的妃嫔,地位仅次于君王。如果因为宠爱她们,就立她们为皇后,使下贱的人尊贵起来,为臣恐怕今后低贱者被册立,高贵者遭废弃的事会层出不穷,没有法令制度能够限制,祸乱也就从上面开始了。”

文帝不听劝谏,立郭贵嫔为皇后。赐全国男子每人进爵二级;鳏夫、寡妇、重病、衰老和难以生存的贫苦人,国家供给粮食。

十月,文帝曹丕在首阳山(今河南偃师)东麓营建自己的陵墓,作《终制》曰“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寿陵所在,故令寿陵不树不封,务从俭薄,随葬一以瓦器,无藏金玉。”全文大概如下:“按照礼制,国君即位以后,就应该制做内棺,表示活着的时候不忘记死亡。从前尧葬在山林,四周都植上树木,禹葬在会稽,农夫不必迁移田地,因为他们葬在山林中,即与山林合为一体。聚土造坟,植树为记的规定,并不是上古就有的,我不想采用。寿陵与山成为一体,不必造坟植树,也不要建立寝殿,修筑园邑、神道。人死后下葬,就是埋藏的意思,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看不见。尸骨没有痛痒的感觉,坟墓也不是神灵的住宅,礼制不得上墓祭祀,是要生者和死者都免遭亵渎。所制棺椁足能使骨头腐朽,衣衾足够让肉体腐烂就可以了。我所以在这不长庄稼的地方建造坟墓,是为了在改朝换代之后,无人知道我葬在什么地方。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用金、银、铜、铁等饰器陪葬,全部用瓦制品,这样才合乎古代殉葬用涂彩的泥车、茅草扎成的人马的规定。棺木只须漆刷三遍,口中不必含珠衔玉,也不要放珠缀短衣、玉制匣子,这些都是愚蠢的世俗之人才做的事。季孙用美玉丧殓,孔子急忙上阶劝阻,说这样做就像要把尸骨暴露在荒原中一样。宋公被厚葬,有识之士都说华元、乐莒没有尽到做臣子的职责,竟将君主抛弃在恶人之列。汉文帝墓没有被挖掘过,是因为霸陵中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后人贪图;光武帝坟被发掘,是因为原陵造墓种树的缘故。所以霸陵得以保全,是张释之的功劳;原陵被掘毁,是明帝的罪过。这是因为张释之一片忠心得以保全君主,明帝有孝心而不察后果,却害了自己的亲人。凡是忠臣孝子,都应该想想孔仲尼、左丘明、张释之的话,以华元、乐莒、明帝做为鉴戒,心中常常存着一个使君主亲人安定、魂灵万载不受危害的想法,这就是贤圣之人的忠和孝了。从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也没有不被挖掘的坟墓!自从祸乱以来,汉朝历代皇帝的陵墓没有不被挖掘的,以至于为烧取玉匣金衣,骸骨也一同化为灰烬。这样焚烧就如同火刑一样,难道不令人哀痛吗!祸害的根源就在于厚葬和造陵种树。古人说:‘桑、霍为我戒’,不是很明白了吗?皇后及贵人以下的嫔妃,凡是不和诸侯王去各自封国的,死后都葬在涧西,先前已经说明在何处了。舜帝安葬在苍梧,两个妃子都没有和他葬在一起;延陵葬子,也远在嬴博之间。如果真有什么魂灵,就没有不能去的地方,只隔了一条涧,这并不足够遥远呀。如果谁违背了这条诏令,擅自变更规定,我在地下就会被戮尸,恰如戮而重戮,死而又死。为臣为子者轻视欺侮已死去的君王、父亲,那就是不忠不孝,假设死者有知,将不会保佑你。特令将这条诏令收藏在宗庙之中,抄录副本存在尚书、秘书、三府之中”。

当初,孙吴国主孙权派于禁的护军浩周、军司马东里衮,去洛阳晋见曹魏帝曹丕,代他表达真心诚意,言辞极为谦卑恭敬。曹丕见到浩周后问:“孙权是不是可以信赖呢?”

浩周认为孙权一定臣服,东里衮则认为孙权一定不会臣服。但曹丕却对浩周的话大感喜悦,认为是真知灼见,所以封孙权为“吴王”,再派浩周到吴国。

浩周对孙权说:“陛下(曹丕)不相信大王会派儿子入京担任侍卫(人质),我用全家百口人命担保。”孙权感动,涕泪交集,沾湿衣襟,而且指天发誓。可是,浩周返回首都洛阳后,孙权的儿子却没有来,只一味花言巧语,左推右拖。

曹丕打算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吴国跟孙权盟誓,催促人质上道。孙权推辞,不肯接受。曹丕这才发现他上了孙权的圈套,大为愤怒,打算讨伐。刘晔说:“孙权刚刚获得胜利,上下一心,而且有江河湖川相阻,不可能仓促之间把他制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