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人杰传 > 二零一章 孙权劝曹操称帝 司马光品评教化

二零一章 孙权劝曹操称帝 司马光品评教化(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

曹军班师后,曹操大宴诸将,又重赏了桓阶,任命他为尚书。曹操对荆州的残余民众和在汉水两岸屯田的人有疑忌,想将这些人全部迁徙到其他地区。

司马懿说:“我们在荆楚一带的力量还很薄弱,容易发生动荡,关羽刚刚被消灭,那些作恶的人,或藏或逃,在等待观望;如果迁徙那些善良的人,既伤了他们的心,又使那些离开的人不敢再回来。”

曹操说:“你说得对。”

从此以后,那些逃亡的人果然都回来了。魏王曹操上表给皇帝,推荐孙权为骠骑将军,授予符节,兼任荆州牧,封为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入朝进贡,又将被俘虏的朱光等人送还,上书向曹操称臣,劝曹操顺应天命,即位称帝。

曹操把孙权的信给大家看,说:“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吗!”他说这句话一方面是指出孙权并非真意,一方面也是想看看群臣的态度。这时,文官以侍中陈群、尚书桓阶为首,武将以夏侯惇为首,懂得曹操的意思,便趁机向曹操劝进。陈群说:““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适今日也。是以桓、灵之间,诸明图纬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谦辞,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夏侯惇也说:“天下皆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以来,能为民除害,为百姓所归的,就可以做天下之主”。现在殿下征战三十多年,功德著于黎民百姓,为天下人心所归。当皇帝既应天,又顺民,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

曹操考虑到自己老了,身体又有病,不能久存于人间,称帝不一定有利,还是留给子孙比较合适。于是曹操回答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是说,即使代汉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自己也不称帝,而是像周文王一样,让自己的儿子去做皇帝。

司马光总结道:“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而俗吏却不加重视;风俗,是天下的大事,而庸君却对此疏忽。只有明智的君子,经过深思熟虑,然后才知道它们的益处之大,功效之深远。汉光武帝逢汉朝中期衰落,群雄蜂起,天下大乱。他以一介平民,奋发起兵,继承恢复祖先的事业,征伐四方,终日忙碌,没有空闲,仍能够推崇儒家经典,以宾客之礼延聘儒家学者,大力兴办学校,昌明礼乐,武功既完成,教育和感化的德政也普遍推行开了。接着是明帝、章帝,遵循先辈的遗志,亲临辟雍拜见国家奉养的三老五更,手拿经典向老师请教。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郡县官吏,全都选用熟悉儒家经典、品行端正的人,就是虎贲卫士也都学习《孝经》,匈奴贵族的子弟们也要到国家设立的学校学习。因此,教化建立于上,风俗形成于下。忠诚、厚道、重视道德修养的人,不仅受到高官的尊重,也为百姓所仰慕;卑鄙、邪恶、下流之徒,不仅不被朝廷容纳,也被乡里鄙弃。自从夏、商、周三代灭亡之后,教化风俗之好,还没有象东汉那样兴盛过。可是,到汉和帝以后,皇亲国戚独擅大权,奸佞小人得势妄行,赏罚没有标准,贿赂公行,贤良愚劣不分,是非颠倒,可以说是大乱了。然而东汉朝廷仍然能够延续,不至于灭亡,原因在于上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等人,不惜冒犯龙颜,在朝廷上据理力争,运用公义挽救危乱;下有身为平民的符融、郭泰、范滂、许邵之辈,以民间舆论矫正已经败坏的社会风气。所以,政治虽然污浊,而风俗却不衰败,甚至有人甘愿冒斧钺诛杀的危险,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忠义之心更加激奋,紧紧跟随,虽接踵被杀,仍视死如归。这难道只是他们几个人的忠正、贤德吗?也是汉光武帝、明帝、章帝遗留的教化使他们如此。在那时,如果有贤明的君主发奋振作,则汉朝的皇统治仍然不可估量。不幸的是,经过伤害、衰败之后,又加上了昏暴虐的桓帝和灵帝,保护奸佞,胜过骨肉之亲;屠杀忠良,胜过对待仇敌;百官的愤怒积压在一起,天下的不满汇合到一处。于是何进从外地召来了军队,董卓乘机夺权,袁绍等人以此为借口向朝廷发难,使得皇帝流亡,宗庙荒废,王室倾覆,百姓遭殃,汉朝的生命已经结束,无法挽救。然而各州郡掌握军队、占据地盘的人,虽然你争我夺,互相吞并,却没有不以尊崇汉朝为号召的。以魏武帝曹操的粗暴强横,加上对天下建立的大功,他畜养取代君王的野心已经很久了。但是,直至去世,他都不敢废掉汉朝皇帝,自己取而代之,难道他没有做皇帝的欲望?只是畏惧名义不顺而克制自己罢了。由此看来,教化怎么可以轻视,风俗又怎么可以忽略!”

公元220年正月,魏王曹操抵达洛阳;庚子(二十三日),曹操去世。临死之时,曹操留下遗令如下:“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后人对曹操的遗令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苏东坡说“分香卖履,留恋妾妇”,成何体统!认为曹操“平生奸伪,死见真性”,意思是这个家伙一辈子狡猾奸诈,临死之前露了马脚,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原来是这么一个小人;一种是认为曹操生性洒脱,“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事实上由遗令可知,曹操一生提倡俭约,反对厚葬,临死时还念念不忘。由于曹操的提倡,一时造成一种风气,有的官吏穿了新衣,坐了好车,舆论就说他不廉洁,反之,就说他廉洁。这固然是一种表面的现象,但经曹操的提倡,使过去那种骄奢淫逸的恶习,有了一定的改变,还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