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人杰传 > 一四八章 真的会天妒英才 周瑜当万人之英

一四八章 真的会天妒英才 周瑜当万人之英(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孙权评价周瑜之后袭取荆州的东吴名将吕蒙时说“(吕蒙)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周瑜“言议英发”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真实的周瑜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与《三国演义》中的气量狭小,最后大叫三声“既生亮,何生瑜”然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周瑜正好是相反的两个人。史载,周瑜“性度恢廓”,又大公无私。东吴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张昭、鲁肃都是他竭力推荐出来的。每推荐一个人,他都说该人才学胜过他十倍。东吴老将程普因为资历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经常当众侮辱他,但他从来“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最后感动了程普,程普对人感叹:与公瑾交往,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此外,周瑜还是一个风流倜傥、儒雅超群的优秀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谱曲,少年时就有“曲有误,周郎顾”一说,在当地十分有名气。称之为古代优秀音乐家毫不过分。

起初,周瑜是孙策的朋友,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又曾让孙权把周瑜当作兄长来尊敬。当时,孙权的职位只是讨虏将军,部下将领与宾客们对他的礼节还较为简单,而只有周瑜带头,以臣属礼节事奉孙权。

周瑜是一个忠义之人、重情重义之人、痴情之人,他对友情十分忠诚,对爱情十分专一。前后四百年的两汉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代。传统的重义轻利、崇尚忠义的文化内涵在汉代发展到了极致,并深刻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所谓的汉代风骨。与他同时代的关羽也是拥有汉代风骨的典范之一,并因此受到后人推崇。当然,刚腹自用、自负武断的关羽无论从军事才能还是政治才能,或是在当时的名气地位,都是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的。周瑜作为一个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熏陶、读汉书、食汉谷,那种慷慨激昂、重义轻利、知恩必报、崇尚忠义的汉代风骨是融入在血液里了的。他与孙策是一见如故、志趣相投,从此结为知已。此后,他的一生就奉献给这位知已了。其间,有很多利益的诱惑都被他拒绝了,包括曹操对他的劝降。在孙策起兵之时,兵只二千,而周瑜手头却有三千兵。以周瑜文武兼备的才华和实力,他是可以独树一帜的,但他没有,而是将自已的兵全借给了孙策,又为孙策弄来粮食、战船,然后一同过江东,协助孙策打下江东。“义”与“利”间,他更看重义。这个义,也是友情。为此,孙权曾感叹: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会久为人下的!其实,周瑜之为人下,不仅是因为器量大,更因为他与孙策的“友情”及“义气”,因为他是忠义之士,他要报孙策的知已之恩,所以他心甘情愿为孙氏兄弟打天下。此外,他对爱情也很执着专一。古代三妻四妾是很寻常的,更何况象周瑜这种相貌出众、才华出众、智勇双全、风流倜傥又权高位重的男人?但他终身只娶了小乔一个人。他和孙策都是到二十五岁时才结婚,在那时已是太晚婚了,原因就是他没有遇上意中之人。他不愿苟合。而一旦遇上小乔,就执着专一,终身不再娶妾。这是很浪漫也是很感人的,在古代,这样的故事并不多见。

;

周瑜到京口去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新近在赤壁大败而归,担心内部有人叛变,不能同将军用军队交战,我请求与奋威将军一起进军,夺取蜀地,并吞张鲁,然后,留奋威将军牢固地守卫那里,与马超结成联盟。我回来与将军据守襄阳,紧逼曹操,这样,就可以规划进取北方了。”孙权同意这个计划。奋威将军,是指孙坚弟弟的儿子,丹阳太守孙瑜。

周瑜回到江陵准备行装,在途中病势沉重,上书给孙权说:“人寿的长短都是由命运决定的,实在不足惋惜。我只恨心中的微小志愿尚未实现,再也不能执行您的命令罢了。现在,曹操在北方,疆场并没有平静;刘备寄居在荆州,好像是在家里养了一只老虎。天下的大局,还在动荡不定,这正是大臣和将士们奋发忘食之时,也是您思虑运筹之日。鲁肃为人忠烈,临事不苟,可以接替我的职务。假如我的建议可以被采纳,我就虽死不朽了。”

周瑜在巴丘(今湖南岳阳)去世,年仅36岁,这个谜一样的男子结束了他短暂而璀璨的人生,给后世留下种种的典故和故事。孙权得到消息后,十分悲痛,大哭着说:“周瑜有辅佐帝王的才能,现在忽然短命而死,我依靠谁呢?上天真的会妒忌英才吗?”孙权亲自到芜湖去迎接周瑜的录柩。周瑜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孙权为自己的大儿子孙登娶周瑜的女儿为妻;任命周瑜的儿子周循为骑都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又任命周瑜的另一个儿子周胤为兴业都尉,把自己宗族的一个姑娘嫁给他。

周瑜十多岁时,听说与他同年的孙策是少年英才,就亲自跋涉数百里,前往拜访,并与孙策结为兄弟,又邀孙策一家搬到自已家里来住,将自已家一半房腾出给孙策一家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英气过人”。他的口才也十分出众,尤其阐述重要观点时,总是侃侃而谈、意气风发、见解独到,气势生动,给人以雄姿英发的感觉。

当时,孙权教谕吕蒙说:“你现在担任要职,执掌权力,不能不学习。”吕蒙推辞说军中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做博士吗?我只是要你去浏览书籍,了解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你说事多,但谁会像我这样忙?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得到很多好处。”吕蒙竟无言以对,想主公日理万机尚能耕读不殆,何况己乎,于是开始发奋读书。

鲁肃本为一介狂生,他出仕孙权不久,就因为性格不够稳重受到张昭的非议,张子布非议鲁肃的原因,是他“年少粗疏,谦下不足”。在鲁肃继任大都督之后,有一次路过寻阳,由于随从提醒他“吕将军功名日显”,他才没有由于“粗疏”而搞出过门不诣的事情来。

鲁肃本来想拜会一下吕蒙,意思意思算了。吕蒙见长官到来,连忙准备酒宴欢迎,喝到酒酣耳热的时候,吕蒙突然冒出一句话,令鲁肃很感意外。吕蒙问:“将军您现在接受了主上托付的重任,与骁将关羽的辖区相邻,拟定了什么措施来应对不测呢?”鲁肃心说吕蒙你一个寻阳令竟然质问上级领导的安排部署,真是过分,于是随便答道:“到时候随机应变。”

吕蒙和甘宁一样,说话都有点冲,也许这也是武将们共同的特点吧。吕蒙当下说了一句很冲的话,他说:“现在刘备表面上和我们是一家,可是关羽骁勇又多计谋,如熊虎一般,和这样的人为邻,应急措施怎么能不提前设定?”鲁肃被吕蒙呛了一句,有点不高兴,于是他反问道:“莫非子明有什么高见吗?”吕蒙毫不谦让,把自己曾认真思考过的方案,像如何部署军队,如何应对关羽部队的挑衅,如果有大规模的战斗,如何迅速集结军队形成对关羽的作战优势等等,详细说了一番。并引用兵书上的话,强调了做好战争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鲁肃越听越惊讶,说:“你今天的才干谋略,再不是吴郡那里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刮目相看,大哥为什么对这个道理明白得这么晚呢!”鲁肃与吕蒙越谈越是兴起,乃至于“越席拊背”,亲亲热热,然后俩人就互相称呼为“大兄”、“大弟”。随后鲁肃就去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才分手。

吕蒙短时间才学见识发生这么大变化,得益于孙权的淳淳教导。吕蒙的所作所为,也的确没有让孙权失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