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 第42节

第42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nbs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比如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仅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此外,还有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以谥号为氏;因赐姓、避讳而改姓等等。

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华人姓氏的由来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5000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就是“女”和“生”组成的,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但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而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而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都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华人姓氏的由来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时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6000个,但实际上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小知识

百家姓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的人表示他们有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有“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便知道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以邑名为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