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龙兴华夏 > 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征程

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征程(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威远”舰汽笛长鸣,驶向港外,林义哲凭栏远眺,突然看见了在远处的江岸边抱着孩子的陈婉和彩玥的身影,身子不由得一震。

陈婉和彩玥也看到了林义哲,不约而同的向他挥舞着手帕,林义哲看到她们怀中的孩子也跟着她们一起,挥动着稚嫩的小手,眼泪险些夺眶而出。

他努力抑制着眼角的泪水,死死的盯着妻儿所在的方向,直到“威远”舰渐渐驶远,她们的身影再也看不见为止。

林义哲深吸了一口略带咸味的海风,望着碧蓝的海天一色,张开了双臂。

新的征程,已经开始!

在原来的历史时空中,这批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应该是明年的1872年向美国派出,而因为自己的关系,这个日期被提前了将近一年,留学的国家,也由美国变成了法国。

1870年“天津教案”后,林义哲便大胆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对此,曾国藩非常赞同,并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清廷。二人在奏折中提出:“由政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并在上海成立了“总理幼童出洋肄业所”,由曾国藩的幕僚容闳、陈兰彬和日意格等人负责此事。英法美等国驻华公使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纷纷表示愿意接受中国留学生。

在选择留学国上,清廷颇花费了一番心思,在林义哲的建议下,最终选择了和中国“政体相近”的法国,而不是英国和美国。

根据当下的切实需要,这第一批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理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

按照计划,首期留法幼童名额为120名。从1871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4年派完,预计留学时间15年,经费一律由朝廷支付。尽管待遇优厚,但在招生时却仍然应者寥寥,让容闳等人着实费了不少脑筋。

船舱里,洪钧挥笔记下了日记:“……今日离闽赴法,取齐留法幼童同行,留法幼童共三十人,乘‘伏波’轮,以粤省人居多,盖该省风气之先,优于内地……黎明开行,辰刻出马尾,在船舱远望,但见烟水茫茫,渺无涯矣,海天空阔之中,唯见帆樯沙鸟数点而矣……行至海中,舟甚荡,从者若半呕吐,余亦觉不适……”

当远在北京的李鸿藻得知洪钧在福州停留时竟然和林义哲一道前往拜谒周开锡的坟墓并刻碑记铭后,沉默了半晌,虽然他认为,这应该是洪钧出于对同僚的同情悲悯心使然才去的,但他的心中还是隐隐有一种不妙的预感。

————分割线————

求收藏!求推荐!

在这个时代,国人多视出国留学为畏途,尤其是法国,距离中国万里之遥。在当时的中国人心目中,都认为那里是“蛮夷之邦”,可能是因为圆明园那把大火的关系,甚至有谣言说法国人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而且把这些十来岁的幼童送出国,一别15年,还要家长签字画押,这更让父母们难以接受。保证书一般是这样写的:“兹有子某某,情愿送赴船政局带往法兰西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俨然一纸卖身文书。尽管容闳使出了全身解数,还是招不齐。无奈之下,容闳只好返回老家动员乡亲们报名,同时在附近县市活动,结果还是没招满。后来他到香港招了几名,才勉强凑够数。

现在第一批幼童共30人,3名为江苏人,安徽、山东、福建各1人外,其余的全部是广东人。在招齐人之后,他们先被送往船政学堂学习,这一次林义哲出使法国,幼童们便随他乘座招商局提供的“伏波”号运输舰一同前往。

看着这些面色黑瘦一脸怯生生之意的孩子们,林义哲知道,中国的未来,便寄托在这些孩子们身上。

而原来历史上留美幼童的惨淡结局,他绝不允许重现!

饯行宴毕,所有的留法幼童全部上了“伏波”,“威远”舰也已补给完毕,林义哲洪钧依依不舍的告别沈葆桢等船政官员后,上船启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