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横扫三国的东方铁骑 > 546乔府

546乔府(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说完,老汉便关上了门。

甘宁怔了一下,扭头对高飞道:“主人,这看门人竟然…”

“算了,入乡随俗,在燕国我们不是也不用名刺吗?再说,乔公也非同一般,想必前来摆放的各级官吏多不胜数了,自然也就麻木了。”高飞摆手道。

名片在中国,经历了谒、刺、帖、片几个历史阶段。

名片起源于交往,而且是文明时代的交往,因为名片离不开文字。

原始社会没有名片,那时人烟稀少,环境险恶,人们生存艰难,交往很少;文字还没有正式形成,早期的结绳记事也只存在于同一部落内部,部落与其他部落没有往来。

到了奴隶社会,尽管出现了简单的文字,也没有出现名片。奴隶社会经济还不发达,绝大部分人都固着在土地上,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少量世袭奴隶主,形成小的统治群体,由于统治小圈子长期变化不大,再加上识字不太普遍,也没有形成名片的条件。

名片最早出现,始于封建社会。战国时代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随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使用,经济也得到发展,从而带动文化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其它流派形成百家争鸣景象。

甘宁在街巷中打听了一番,得到了乔氏的确切住所,便急忙回到了高飞的身边,说道:“主人,已经打听到了,就在城东。”

高飞点了点头,对甘宁道:“前面带路。”

两个人步行到了城东,甘宁在前面带路,高飞跟在甘宁的后面,很快便来到了一个府邸。

府邸并不豪华,也不壮观,更不显得富庶,而是那种中规中矩的书香门第之家,即便是远远地站在府邸的外面,也能闻到府邸里面传出来的那种墨香,给人一种很清新的感觉。

匾额上写着“乔府”两个字,苍劲有力,字迹规整,看的出来,这两个字是出于名家之手。

各国都致力于扩大疆土,扶持并传播本国文化,战争中出现大量新兴贵族。各路诸侯王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京述职,诸侯王为了拉近与朝廷当权者的关系,经常的联络感情也在所难免,于是开始出现了名片的早期名称“谒”。

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纸张还没发明),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是现在的名片。 到了汉代,中央集权制国家进一步发展,随汉初疆域扩大,“谒”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到了东汉,“谒”之名称被“刺”所取代,材质仍为竹木之类。有人还在“刺”上添加了官职年龄等内容,专供拜见上峰之用,名曰“爵里刺”。这种官场名片有专门的书写格式,要把所有的内容在“刺”的中央写成一行,不能拆分,故而也叫“长刺”。

有个故事叫“遍谈百刺”。三国时,魏国大将夏侯渊有个儿子,是个神童,叫夏侯荣。日诵千言,过目辄识,七岁能诗文。皇帝曹丕听说后召见他,宾客有上百人,人各一刺,上书爵里姓名。荣一过目,与之接谈,不谬一人,人人皆称之为奇。

那老汉看了一眼名刺,见名刺上面写着“吴,平南将军羽高,字子飞”的字样,脸上没有起一丝波澜,只轻轻地对甘宁说道:“在这里等着。”

乔府的大门是关闭着的,高飞见状,便对甘宁喊道:“去敲门!”

甘宁“诺”了一声,便立刻过去敲响了乔府的大门。

不久,一个年迈的老汉缓缓地将门打开了一条缝,看了一眼站在门外的甘宁,他并不认识,便问道:“你找谁?”

“久闻乔公大名,我家主人特来拜会。”甘宁一边说话,一边递上了名刺,交给了那年迈的老汉。

所谓的名刺,其实就是名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