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重生之财倾天下 > 第七十一章 余波未平

第七十一章 余波未平(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年初的时候人民日报兴高采烈的说全国物价上升幅度回落了十五个百分点,但实际上却是物价降了,但是商品市场上的东西也卖不出去了,我记得有个数据上边说,春夏两季,工厂没生产一百件的东西,平均就有五十五件是不合格的,十五件是卖不出去的,大舅,是这样吧。”

“唉,”周培民叹了一口气,“确实如此,今年春夏两季,仓库里边积压的货物价值已经超过了两千五百亿,我记得个大概的数据,大约两千万辆的自行车,一亿两千万只手表,十亿件衬衣,八百万吨开贴,二十万台机械设备,还有价值二十亿美元的进口设备,触目惊心啊!”

“有些事情大舅即便是在社科院也看不到具体的数据,外公想必心里边多少有点谱,那就是国有企业的问题,去年到今年,国企三分之一严重亏损,三分之一亏盈相当,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企业能实现盈利,今年国企拖欠税款的事情,外媒猜测,保守估计,也在两百亿美元以上。”

周瑞青和周培民诧异的看了刘洵一眼,不知道刘洵如何做出的这个估值,不过两人都没有否认,到了他们这个层次,多少有关系能知道一些内幕消息,即便是财政部没有对外媒的猜测做出回应,他们心中也大致有数。

“而且,今年以来,下岗的问题也很严重,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包括我们辽北省在内,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工厂在停工,失业问题,长远看来是一个比通胀更加严重的问题。”

“是沪市一个支持改革开放的写作组织,谐音黄浦江,社科院前段时间一直在和他们打口水仗。”周培民在一边接口。

“哦,我想起来了,你说的是沪市的这个写作组织啊。”周瑞青说完之后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来,想了一会儿忽然开口道,“我记得,上个月的时候邓公到沪市去过吧?”

周培民点了点头,“当时社科院有传闻说,邓公曾抱怨有些人没有全面准确的讲基本路线,没有听他一直在讲的改革开放,没有听他讲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抱怨说北京没人听,他只好到沪市去讲,不过这只是当时的传言,具体却是不了解了。”

刘洵却是微微笑了笑,“邓公到沪市是九月份,那时候正是苏联政变刚刚发生,保守派大占上风的时候吧,黄傅平这个写作组织,其实在我看来,很有些邓公的喉舌的意思,不过现在基于某些原因而没有大肆曝光,不过想来也不久了。”

刘洵说着看了周培民一眼,“大舅,你在社科院,对国家今年的很多数据都心里有谱吧,外公估计也知道,今年国内的形势其实很不妙的,国外的媒体都称此年为中国的大灾年,六月份开始的江淮流域的洪水让国家已经有很沉重的负担了,八月份洪水退去,我想中央不少人大概都长长的送了一口气吧。”

刘洵说完顿了顿,见周瑞青和周培民都露出沉思的神色来,这才道,“其实外公和大舅你们两个人也能看得出来,国家到现在,财政上边其实已经有些岌岌可危了,面临的形势严峻呢,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其实已经势在必行了。”

ps:铺垫完毕,情节马上就要精彩起来了,大家多多支持票票哈!!!

“可不是嘛,”周瑞青接口,“社科院那儿放了一份数据没有对外公布,直接死亡的人数超过五千,当时被分割围困的群众高达一亿之多,水灾过后又一千四百多万的人从洪水中脱困却无家可归,可是国家套出来的救济金不过十四亿元,其中一半还是来自香港、台湾、澳门的华侨捐款,平摊到每个受灾的人手上,才十二块钱。”

周瑞青也叹了口气,“国家今年确实不好过啊。”

刘洵又接口,“大舅在社科院里边能看到很多数据可以看到,去年和今年,全国很多个城市的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吧。”

周培民点点头,“全国二千一百八十一个县政府中,有一千零九十一个财政入不敷出,将近二百万县政府干部的工资都成了问题,这个估计你外公也是有体会的。”

周瑞青也表示赞同,“国家这两年,难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