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捡来的破碗是聚宝盆 > 第三百二十五章 回家

第三百二十五章 回家(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由山石与兰雪堂间的大道,一路西行。可至涵青亭。涵青亭是依墙面水的一座半亭。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

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即是芙蓉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坐落在水边,三面临水,四面空敞的建筑。

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两种。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朝霞初现时是淡红色,中午阳光直射时变成紫红色,傍晚夕阳西下时又变成粉红色,甚为珍贵。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莲花。芙蓉榭面对荷花池,背后是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刘天宇和周若兰走到芙蓉榭的门前向西面看,可以见到这个水榭进门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圆光罩,透过这个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

走过去再看看仔细,又可以发现这个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长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婉蜒,两岸桃红柳绿,把人引入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中去。这是苏州园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

进入仿古的大门,便是一个较为开阔的朴素庭园,地面为浅色方石铺筑,三面粉墙相围,东边墙根下,一株百年女贞枝叶婆娑,姿态十分入画,正面墙中,以湖石砌成一素雅花坛,上以古松,奇石为造景主题,点明了古园的景色格调。

花坛两侧为圆形洞门,是游人出入古园的通道,上有砖刻门额两块,左为入胜,右为通幽。一男一女穿过洞门,又是小天井,迎面便是兰雪堂。

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则邻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从图上看,拙政园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而且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疏朗开阔,近乎自然,是苏州诸多园林中布局最为成功的范例。

园主估计是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天泉阁,矗立在芙蓉榭以北一片翠绿的草坪上,攒尖戗角,重檐八面,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醒目。阁中有一口井,相传是元代大弘寺的遗物。筑园时,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阁。

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边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如果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

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前面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积较大的四面厅就是秫香馆。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观赏稻麦飘香的地方。

明代归田园居的主人,曾在园林内造有秫香楼,想效仿陶渊明辞官归田园居的乐趣。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现在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而来,体型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板北侧是巨大的翠竹图。堂内除了花几,琴桌等家具外,还有四块大理石屏,显出江南文人园林主要厅堂的庄重和典雅。

二人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

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了游客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绕过缀云峰,就可以看到这两块山石,一东一西,云联璧峰。许多人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华国古典文学巨著。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过了假山,即是拙政园的东部主要景色。明代年间,刑部侍郎买下东部后,建造归田园居。园内有山岛、荷池、松冈、竹坞,好一派田园风光。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物,除了兰雪堂外,还有秫香馆、天泉阁、芙蓉榭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