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从陈桥到崖山 > 新党成员篇

新党成员篇(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21日,李秉常奉上誓表,愿以塞门、安远2寨交换绥州。获准。

本月,辽国阻卜部叛乱,辽道宗这才又想起了耶律仁先。将他召回朝廷,任命他为西北路招讨使,前往平叛。

4月11日,参知政事唐介去世。当时的中书省里,宰相曾公亮、富弼均已年迈,参知政事赵抃**难抗。自唐介一死,中书省内基本就成了参知政事王安石的一言堂。神宗皇帝给了王安石绝对的信任与绝大的权力。但没有制约的权力,尤其又是用在变法这一大事上,是否合适,实在值得玩味。当时有谚语“中书有生、老、病、死、苦”生是王安石、老是曾公亮、病是富弼、死是唐介、苦是赵抃(曾有一次,王安石怒斥他的这些同僚“公辈坐不读书耳”赵抃当即反驳“君言差矣。皋、夔、稷、契之时,难道有什么书可读吗”)如此的强势,王安石在一开始就为这场轰轰烈烈变法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

之后,王安石的强势再次体现。他力排众议,任命薛向为江淮等路发运使、罢免开封知府滕甫。

12日,宰相富弼、曾公亮因旱灾上表待罪请罢,诏不许。

号称中兴儒家的人居然从道家吸取主张,不知所宣扬的“纯儒”“大儒”“圣人”是从何而来的?

话说几十年钻研之路是枯燥寂寞的,周敦颐的旷世才华并不为人所知。在当时,人们只知道在合州府有位小官,政事精绝,决断出众,大事小情的不经他之手,其余官吏们不敢决断。别的嘛。就泯然众人矣。就这样,伟大的生命在一天天老去,直到有位有心人悄悄发现了他的秘密:南安通判程太中。

通判,也就是副市长。级别上算周敦颐上司,可对他非常客气,把自己两个儿子送到他面前郑重拜托,请他教育。这就是程颢、程颐两兄弟后成为仅次于孔子、孟子。变成儒教第三、第四位圣人的开端。

其实上面这句话不大精确,别人努力一生,是想成为圣人。而程氏兄弟的职业是教别人怎样成为圣人。这种不可思议的教育事业从他们年轻时。如弟弟程颐24岁时起就开始了。

兄弟两人先后在京城、嵩阳等地讲学,效果怎样不大好说,因当时的圣人出产量还是不大高的,但经他们不断努力,终于有了些成果。他们被上层领导们知道了,如文彦博。领导作用是巨大的,他们的住处、资金、环境由此大大改善。其中最重要一点就非常痛苦:他们当官了。

5月18日,翰林学士郑獬、宣徽北院使王拱辰、知谏院钱公辅3人同时被罢。郑獬做为两制官之一的翰林学士,要罢免他,必须得有宰相起草的诏书。当时富弼称病在家、曾公亮出使洛阳,王安石便在未与皇帝商量的情况下自己写了罢免3人的诏书。此事一出,舆论大哗。御史中丞吕诲当即上书弹劾王安石。

21日,王安石乞辞,宋神宗不许,封还其奏。

本月,王安石就推出他变法的第一项举措!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经济、政务、军事等头等大事都扔在一边,最先要求的是全面改革科考制度及考生们的学习课本。具体做法是从此之后不再考诗赋了,当官彻底与吟诗作对无关。四书五经也不必倒背如流、抽段默写了,考的是经义、论、策等讨论文,要说出治国立法的具体办法!

这样做的目的被历代史学家们忽视了,那绝不是王安石书呆子冒傻气,在百般忙乱的政务之余还要再写些莫明其妙的文字。它们连同王安石所写的《进洪范表》《老子》等文章都有一最显著目的——改变宋朝官场上的意识形态!(未完待续。。)

以程颐为例,他当年曾自豪地说:自从当了周先生的弟子,每日钻研大道,科场名利之心再也没了。不过科场还是要下的,不然怎样去教化大臣和皇帝呢?每个人都有当圣人的权力,我要帮助他们。

程氏兄弟就此进入官场,而此时正是熙宁变法刚刚开始的时段…

好了!变法的前奏就说到这里。说实话:在此时,王安石在官场的支持率不见得就比司马光低。他在变法竞选中,请回忆前面两人所说的天下财物怎样运作的不同意见里,司马光说的是节约,必须节约才能有钱。那是要全体官场勒紧裤腰带,让过惯了舒适奢靡的官员们受罪!而王安石说的是不加赋而国用足,那意味着官员们都可保持现有生活。钱?会由他超凡脱俗、充满魔力的脑子变出来。这是多么诱人,全天下都等着他怎样变戏法…

2月,派刘航出使西夏,册封李秉常。

3月16日,苏辙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但他的上疏从一开始就表明了立场“现在不是要求财,而是要将那些害财的给去了。害财者有三:冗官、冗兵、冗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