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乱清 > 第十八章 深意

第十八章 深意(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嘉庆十八年的事儿,宫里边儿的老人儿,到现在还在说,说起来就是心惊肉跳!当时,如果隆宗门守不住,真给乱党打进了内廷,天晓得会出多大的祸事?”

“旨意里说关卓凡‘扶危定倾’——隆宗门打的那一仗,不就是‘扶危定倾’吗?在隆宗门颁这个旨,晋这个爵,我看,意思极好,对得上号!”

咦,御姐的这个“象征意义”,还真有那么一点“意思”哦。

“这是一层意思,还有——”

无论如何,先辞为上。

慈禧微微皱眉,说道:“你是不是觉得隆宗门打过仗,不吉利?”

哟,我把这茬子事儿给忘了。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作乱,遣一支奇兵,换装潜入北京,在信教的太监接应下,居然攻入了紫禁城,一直打到了隆宗门。

这支教党,人数不足百人,最终全军覆灭,但此为“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可以想见,给当时的朝廷造成了何等样的震撼!仁宗为此下了罪己诏,临终遗诏“永不忘十八年之变”。

军机直庐的内部空间确实不大,可也没到圣母皇太后说的这个地步。不过。“上头”的言下之意很明显,圣心所属不是军机直庐,这也不必多作争论。

关卓凡自己不好说什么,恭王是负责颁旨的。乃开口请两宫皇太后的示,应该在何处颁旨接旨呢?

我看隆宗门不错,地方宽敞的很。

啊?

隆宗门就在军机处旁边,面阔五间,兼之是门道,平日除了侍卫,没有其他的人,“地方宽敞的很”,倒是真的。

隆宗门激战,箭矢纷飞,其中有射中门上匾额和檐下椽头的,仁宗谕示,不要拔出上面的箭头,以永为后世子孙戒。迄今,隆宗门匾额和檐下椽头,各留有一支箭头。这两只箭头,关卓凡都是亲眼见过的。

“回太后,臣是带兵的,不忌讳这个。”

“我想也是。”慈禧点了点头,然后微微提高了声调,“实在跟你们说,正是因为隆宗门打过仗,我们姐俩儿,才要选那儿颁这个旨!”

关卓凡和其余五个军机大臣都是心中一凛。

“请太后训谕!”

不过。隆宗门的地位特别而敏感。

隆宗门是乾清门前广场的右门,亦即西门,进去后。北而内廷中路各处,南而外朝中路各处,是紫禁城内廷、外朝之间的重要通路,称“禁门”,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王公亲贵亦不得擅入。

大员们的随从。则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进入隆宗门,只能在门外台阶二十步之外立候。

圣母皇太后指定隆宗门为关卓凡晋郡王颁旨的场所。可谓别出心裁,这其中……有没有什么深意呢?

至于这算不算“违制”、“僭越”,仓促之间,谁也说不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