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乱清 > 第十九章 投名状

第十九章 投名状(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当然,要谈条件,不是赖汶光和关卓凡谈——赖汶光没有这个资格,是关卓凡跟赖汶光谈。

打,当然数日之内就可以全歼捻军,但除了为自己的勋名增加一点点血色外,已经没有更多的意义。这些即将死去的人,说得“大义”一点,都是他的同胞;说得“实在”一点,都是将来工业化的劳动力。

原时空,赖汶光为自己人生画的这个句号,非常漂亮。

这是否证明,赖汶光“愚忠”于洪杨,愿意为那个“太平天国”陪葬呢?

关卓凡认为。刚好相反。

赖汶光“投案”及之后种种,证明这样一个事实:他不是贪生怕死的人,但他不愿意死得糊里糊涂。他希望自己的死是“明白”的,是有“价值”的。说到底,骨子里赖汶光还是中国典型的士人。爱惜羽毛,重视身后的名声。

他向关卓凡提出的“只身赴营”,以自己的一条性命,换千万捻军将士的性命,正是死得“明白”,死得有“价值”。死得其所。

天京陷落之后,赖汶光率部和捻军张宗禹合流,始成为捻军首脑。捻军分为东捻、西捻之后,他负责东捻,张宗禹负责西捻。

赖汶光流窜数省,以僧格林沁和曾国藩之能,都拿他无可奈何;反而一个回马枪,刺死了威名素著的僧王,也实在算得一时之雄了。

赖汶光为人,也颇有担当,颇见气节。

历史上的赖汶光,最后落于淮系将领吴毓兰之手。但不是吴毓兰擒住了赖汶光,而是赖汶光主动“投案”。

赖汶光“投案”,不是求生,而是求死。他的条件是:一,不受辱而死;二,死前可以让他尽书胸臆。

捻军降后是否会复叛?关卓凡认为可能性很低。

捻匪不是回匪,回到乡里就是和旁人无异的良善百姓。那个“太平天国”,自十三年前洪秀全点起第一把火起,迄今早已柴尽成灰。没有新的柴火投进去,死灰是不能复燃的。

从历史的记录和发展看,不会有新的柴火投入了。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李鸿章苏州杀降,捻军不敢轻易向官军投降,恐怕西捻也好、东捻也罢,都未必能支持到现在。

所以,如果明天赖汶光真的“只身赴营”,那么证明他的投降,确有诚意。可以考虑接受。

之所以选择吴毓兰,是在赖汶光眼中,吴毓兰清廉自持,是淮军里他唯一看得起的人物,也是唯一有可能满足他的要求的人物。

事实证明赖汶光的眼力很好,他也因此能够留下一份《赖汶光自述》。

关卓凡看过赖汶光的这份自述,对其中一些句子有很深的印象。

比如,“一路滔滔,攻无不取,战无不克”,意气昂扬,完全不是一个阶下囚的口气。

又比如,“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当然,赖汶光穷途末路“投案”,不同携大军来降,是不可能邀得侥幸的,这一点,赖汶光很清楚。但无论如何,就气节而言,高了李秀成一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