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 有了坦克也“绞肉”

有了坦克也“绞肉”(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据称这个强袭登陆计划早在他,咄东去职以前就已经想定主要内容即让俄国方面投入经过苦心经营已经开始在华俄战争的噩梦后复苏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再辅之以强有力的英国皇家海军特遣分舰队一举将大量的俄国精锐部队运送到波默恩地区在那里强行登陆。

由于德国公海舰队在北海与英国主力舰队对峙。在波罗的海只剩下了一些为数不多的老式舰艇。肯定无力对抗处于优势的英俄联合舰队。而波默恩地区距离拍林仅有82英里之遥。称其为咽喉之地也不为过倘若英国海军帮助俄军在此地插上一把尖刀必将使德国人大为惊恐从而对整个战局产生动摇。可以说大有“一锤定音”的味道。

退一步说。即便不能按计划一举结束整个战争。但无论如何。协约国在西线的压力将会被大大减轻。趁德国被这场强袭进攻冲乱了阵脚之际。法军以及在西线的英国远征军可以挽回颓势大举进攻饮马莱茵河畔。再退一步说。万一登陆部队受到重创甚至遭到溃灭反正登陆部队也不是英军而是俄军。反正损失的别人混乱的是敌人。无论如何都不会妨害从协约国从西线的进击。

平心而论“波罗的海强袭登陆作战计划。和“加里波利登陆作战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战略设想无疑是对路的。

后人经过研究后认为在日德兰大海战结束后。如果费希尔的这个。波罗的海强袭登陆作战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必然会经过基尔运河驰援波罗的海的危局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英国主力舰队便可以全力杀出斯卡帕弗洛湾一举将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封杀在波罗的海内同时一扫北海残存的劣势德国舰队从此皇家海军的舰艇便可以自由航行于北海的各个角落随心所欲地对西线的各个海岸实施海上支援一旦德国舰队再敢出来进行挑战势必将在比日德兰大海战更为不利的态势下与英军主力舰队决战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很好想了。

旧二仑这场争论以何种方式进行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讧二云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列强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都已经是不可阻挡了。

对那时的中国来说。是否拥有那些“非人道武器。(后世称之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不会对这一结果产生太大的影响。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这个时候已经陷入了可怕的僵局之中。

只要这个僵局不早日打破。对西方国家来说胜利和失败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事实上对协约国来说打破僵局的机会并不是没有。

而在消灭了德国公海舰队主力之后英国说不定就能够打通波罗的海通往俄国的交通线。而得到了支援的俄国很可能将不会崩溃。甚至能够继续以它特有的方式压迫德国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局。很可能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

可惜协约国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当中的惨败使英国对强袭登陆作战产姿了巨大的“心理障碍不牲”了真似的登陆作战计当再做出任何尝加里波利巩口佑术后随着费希尔的离职、邱吉尔的垮台和英国内阁的整个换班交岗这一计划最终胎死腹中。

此时想要打破僵局或许只能依赖于技术上的革新和突破了(德国人使用毒气也可以看做是在这方面的另外一种尝试)。

这一点很早就已经有人意识到了。已经去职的英国海军大臣邱吉尔就是这些人当中的一个。

邱吉尔当时是这样说的:“想要摆脱困境只能依靠机器。”

在日德兰大海战结束之后。后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经评论说。德国人足足花了个月才把公海舰队在日德兰大海战当中受损的所有主力舰都修好而在这段时间里如果英国人能够果断的实施波罗的海强袭登陆计,“说不定就能够就此打破僵局。

在旧旧年瑚飞日萨拉热窝的那几声枪响把生活在欧州的人们从温馨的美梦中拖入了血腥的荒野之后一开始这场战争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依然象是一浪漫的诗歌。人们期待着自己穿着威风凛凛的军服去战场上建立前人未竞的伟业(和后世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愤青。在心理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赢得荣誉、功勋、威望、地位、金钱以及爱情。在隆隆的炮声中。交战各国的军人们便是抱着这样的心情胸前佩带着姑娘们赠送的鲜花。徒步向敌人起进攻的。然而谁也没想到旷日持久的僵持状态。会象永远无法醒来的恶梦一样的可怕。

在阴暗的壕沟里和冰冷的旷野中经过多少今日夜的残酷撕杀之后。交战双方的士兵们这才明白。战争不再是意味着那些充满诱惑光芒的东西而是无休无止的堑壕、电网、炮火、弹雨、毒气和死亡!威风凛凛的军服上渗满了泥浆和血迹。漏*点早已经被磨灭。建立什么伟业的念头早已从脑中消散殆尽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现在已经无关紧要。人们关心的是还能否活到第二夭。看到那初升的曙光。这种地狱般的消耗战仅仅过了几个月就让交战双方几百万的年轻人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更可怕的是这种消耗还在无情地继续着。

而想要打破僵局的“波罗的海强袭登陆作战”计划。最早是由大名鼎鼎的英国第一海军大臣费希尔勋爵提出来的。

为了打破这种对峙消耗的僵局费希尔勋爵很早便提出了赌注极高的“波罗的海强袭登陆作战计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