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 (二百八十一)用“海军会操”解决

(二百八十一)用“海军会操”解决(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你行事沉稳,见识卓越,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年轻有为,”荣禄说道,“不象那个忘恩负义的人,名字带有为二字,哼哼,只怕未必有为。”

话又说回来了,和德国开战,那么近在咫尺的其它欧洲列强会有什么反应?

慈禧算是满族上层人士当中比较有见识的了。可她的眼光。看不到那么远。

如果是李鸿章,就不会这么想。

现在看来,荣禄地想现在收回青岛地想法,应该也是慈禧的意思。

“当初德舰助我攻日,不幸中雷,我曾经安排彼就我船厂修葺船体。因有书信相答,后在日本与其有过数次会晤,”孙纲平静地答道,“说起来有些熟,但青岛事涉两国。恐非私下协商能够解决。”

荣禄知道他和德国远东舰队司令迪特里希认识,这个时候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暗指他有“通敌”的嫌疑?还是有什么别的目的?

可那时候德国人是“友军”啊?

难道是慈禧太后现在要他们想办法收回青岛,甚至不惜同德国人开战?

按孙纲在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慈禧其实不是象后世好多书中描写的那样,被整个“妖魔化”了。她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制度培育出来的社会上层人士的代表人物,与那些“野史”的描绘正好相反,她生长在一个富有的满族官僚家庭,养尊处优,入宫后的经历也可以说一帆风顺。虽然少年时代没有受到足够的文化教育,执政初期出现过错别字连篇的笑话,但通过学习臣子为其编写的总结历代统治经验的《治平宝鉴》,学习书画、阅读小说、听书和看戏,其见识水平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无论在经典文化和通俗文化方面,她都具体而微地体现了中国士绅阶层所传承的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

“你有什么办法,说来听听。”荣禄又问了一句,看样子,如果不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恐怕是不行了。孙纲的脑子在飞快地转动着。

“为今之计,若动兵以复青岛,不免两败俱伤,为他国所趁,莫若效古法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孙纲想了想,对荣禄说道,“据海军章程规定。我之海军每逾三年会操一次。由海署奏请简派大臣会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阅。不如借海军会操之名,邀请德国海军参加校阅。*于青岛洋面举行观舰式,使德人见我海军兵威,然后再借机向德人提出补约,即补充修改《胶澳租借条约》,许彼与我共用青岛,如此一来,既向德人证明,青岛之主权仍在我,仅借彼海军存身之用,我民与德民在青岛之地位相等,可自由出入青岛,行商谋生,而彼不得欺压我民。以此款补于条约内,求徐图挽回,待他日有机可趁,再求收回。”

“你说的这个办法很好,”荣禄赞许地点了点头,指点着他笑道,“你是不是早就想过这么办了?我不问你还不说。”

“事关重大,这只是一个设想,能不能行,还得荣相和朝中诸公多方筹谋才可,”孙纲笑了笑,说道,“荣相忧心国事,日夜操劳,既然见问,敢不实言相告。”

这几句话他自己感觉说得有点“贱”了,不过没办法,眼前的毕竟是慈禧太后地宠臣,权倾朝野,而且还是他的顶头上司加“正管”,不“拍”几下是不行滴。\

但是,当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了僵硬的体系和制度。知识内容固定化、信条化,自我更新机制非常薄弱,而且缺乏与异文化平等交流的传统。而这又是士大夫阶层荣辱沉浮的基本凭借,令人不敢逾越雷池半步。于是,造成整个中国出现了“制度性”的“群体愚昧”。

在这样的文化制度下,了解和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通常是少数人的行为,且往往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风险。中国上层群体对西方先进文化地不甚了解,在慈禧身上地表现尤其明显。

在她看来,朝廷花费巨资建造的铁甲巨舰,既然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来收复青岛。也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不然的话,朝廷花那么多的钱造船,用来做什么?

可她恰恰不知道,德国和日本,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国力军力,均不可同日而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