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调教太平洋 > 四九一 太平洋巨变

四九一 太平洋巨变(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其中有两个问题,一是目前设计部拿出来的航母设计方案,根本没可能达到快速战列舰最低15节/10000海里以上的续航能力,这对于需要防御辽阔海疆,需要快速到达的新华海军来说严重不足。

此外飞机马力不足,导致了载弹量有限,650马力的飞机最多只能挂三百公斤左右的炸弹,两架还比不上一枚356毫米炮弹,一旦遇到攻坚战或者是对岸支援,几十架飞机根本不顶用,就算是派上三四艘航母,也不如一艘河北级战列舰的投送能力强。

而对李恩富来说,他不太懂海战,仅从目前新华拥有的主力舰数量来看,撇掉剩下正在旅顺半退役的三艘公爵级,包括重巡和再建的一共是20艘,用于防御基本够了,但进攻却显得不足。

原本进攻还暂时不需要考虑,但刚才那份情报却一下使得情况发生了变化,所以他立刻说道:“皇上,是不是要建造这批战列舰,我觉得应该首先弄清楚刚才那份情报是不是真的!”

“情报?什么情报?”龙国章连忙问道。

但即使这样,史无前例的13000吨的装甲总重,还是压的河北级航速减到了25节,为了提高续航力,设计部甚至还想出了用重油代替部分压仓水的办法,才终于使得续航力达到了22节/6000海里,12节/15000海里的战术要求。

河北级可以说是李默基本满意的一级战列舰,所以在得知更大口径舰炮研制没有达到预期后,他选择了继续建造四艘这种战列舰。

虽然河北级很强,但速度的减弱导致了李默刚开始的快速战列舰梦想不得不戛然而止,尤其是最近有情报显示,英国的蒸汽轮机技术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据说费舍尔已经考虑强行把蒸汽轮机安装到伊丽莎白女王级上,争取把速度提高到22节!

欧洲老牌帝国的科技和制造能力开始一点点蚕食新华在动力方面的巨大优势,虽然自己这边也在加紧研究新一代动力,可人家毕竟是上百年的工业国家,底子上就比新华强太多了,精密制造能力根本没有可比姓,要不然火力相当的情况下,吨位也不会比伊丽莎白女王级高了两千吨。

要知道为了培养出目前这批技术工人,新华就花了五六年时间,导致了李默有金手指,加工和制造能力也达不到,而对欧美来说,人家根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只要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就能会很快制造出来。

河北级是一艘他个人比较满意的战列舰,和燕京级基本类似的舰型,也采用了三角桅杆,此外水下还首次增加了四个对称的减摇翼,使得适航姓更为完美。

标准31500吨,满载35300吨的数据,甚至比英国即将要建造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更大,当然,这不是说新华造舰水平高,恰恰相反,在吨位利用率上新华和英国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甚至比德国还差点。

火力上河北级更是精心打造,放弃了长艏楼采用中央桥楼舰型后,使得全舰看起来更加紧凑,舰炮呈艏艉背负式布局,四门三联装356毫米/l50型舰炮,每门炮备弹100枚,全部采用了电渣重炼和内部镀铬技术,膛线84条,炮口初速835m/s,最大射程32000米,发射重型680公斤穿甲弹时,穿深分别达到了17000米/356毫米和25000米/254毫米,速度也达到了每分钟1.7枚,可以说无论是威力还是穿甲深度,只比即将开工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15英寸舰炮低一点点,却比美国即将要装备纽约级的同口径舰炮强。

六门双联130毫米/l47型速射炮,八门单装76毫米高平两用舰炮,八门四联装37毫米速射机关炮,以及十二门双联12.7毫米大毒蛇机枪,构成了完整的近距离防御手段。

同时,在全世界都往主力舰上装飞机的时候,新华却主动全面撤销了主力舰上飞机,因为西比路岛海战和之后的研究发现,大口径舰炮发射时震动太大,飞机停留在军舰上很容易损伤,而且交战时飞机也无法起降,根本是个鸡肋,所以还不如派一艘专门的轻巡在边上释放飞机侦查。

从现在看,优势还在自己手里,欧洲要想把三万吨以上的战列舰提高到25节这第一个关卡,起码还要四年时间,所以河北级对抗伊丽莎白女王级毫无问题,而他最担忧的是蒸汽轮机技术被安装到战列巡洋舰上,一旦那样欧洲就会出现大批速度可以达到25节左右的战巡。

英国和美国的关系已经开始出现非同寻常的微妙变化,所以李默才在一年前把新的设计任务交给了麦克金森,重启快速战列舰的设计和研究,争取在速度上重新压制各国所有主力舰!

可问题是他现在却下不定决心了,因为阿德尔已经在不久前给他发了电报,第一架单翼650马力的全铝制战机最晚7月就可以试飞,虽然马力勉强达到了要求,但海军改革已经初步现曙光,是集中资源建造航母,还是继续建造第二代快速战列舰呢?

李默从设计资料上抽回了目光,扫了眼李恩富和龙国章。

龙国章是极力坚持先建造这种快速战列舰的,虽然李默曾向他解释过航母的巨大威力,他也深信不疑,但目前来看这世界依然是战舰的天下。

防护上也是几经周折,德国的小水密舱布局和燕京级开始的重点防护理念得到了延续,11°倾斜布置的330毫米主装甲带首次往水下延伸,宽度达到了5.8米,初步解决了近失弹问题,炮塔正面和司令塔均为350毫米,炮座和炮塔顶部305毫米,艏艉次要部位装甲152毫米,水线以上加到了180毫米,最重要的水平装甲为127至180毫米,其中主要的地方更是和燕京级一样加焊了60毫米的渗碳钢。

面对越拉越大的水下鱼雷威胁,李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至少可以抗住三枚新华使用的长矛二型鱼雷直接命中而不至于沉没。

这是个极大地考验,长矛二型装药高达300公斤tnt,别说三枚了,一枚运气不好也别想活下去。

为此麦克金森再次修改了水下隔舱部分,增加储备浮力,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就在大家着急时,一位年轻的新华设计师提出,可以在燕京级两层船底的结构上再加一层,使用三层复合船底,再加上127毫米的防护壁接合的设计方案,此方案还得到了当年的设计奖。

可水下部分增重,也导致了吨位超额厉害,设计部只好重新回国头来调整装甲布局,此时李默给出了后世北卡罗来纳级首创的“装甲围舱”的匣式布局,使得装甲防护更加集中,并且节省了一千吨的重量,才终于达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