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人杰传 > 第六十章 为称帝袁术发愁 排万难枣祗屯田

第六十章 为称帝袁术发愁 排万难枣祗屯田(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

这时,袁术派部下领兵前来接管部将孙策攻下的江南地盘,孙策的母亲吴氏告诉孙策:“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被有些人解读为皇命受之于天,它必将永久昌盛。其实不然,皇命的确受之于天,但是既、寿、永、昌却是要选一去三的,伯符,你父亲得到了这块玉玺,他面对既已得到便可称帝、长久的寿命、永远保持现状、后三代繁荣昌盛选择了最后者,但是却英年早逝,我本不该让你知道这件事,但是现在你如果想凭借这块玉玺称帝,那么它还有些用处,如果你父亲的死取得了一些作用,你想遵从你父亲的遗志发扬孙家门楣,这块玉玺便可以用作你和袁术交换的条件,袁术狼子野心,见到玉玺一定会答应你所有的要求。”孙策说道:“我不会让父亲的死毫无价值的!”于是孙策派遣张昭携带玉玺与袁术交涉,袁术见到玉玺果然大喜,当即同意孙策脱离自己,江南诸地都归孙氏所有,又表奏孙策为讨逆将军。

袁术认为,民间流行的一句预言“代汉者当途高”中的“途”与自己的名字“术”和表字“公路”相应,并认为袁氏的祖先出于春秋时代的陈国,是舜的后裔,舜是土德,黄色;汉是火德,赤色;以黄代赤,是五行运转顺序。于是他就有了篡位的打算,现如今得到了玉玺,就召集部下,商议称帝事宜。部下无人胆敢应对。主薄阎象进言道:“从前,周朝自始祖后稷传到文王,累积恩德,功勋卓著。三分天下,已经占有二分,但仍然臣服于殷朝。虽然您家世代为官显赫,但没有周朝当初的兴盛,汉朝王室虽然衰微,却没有殷纣王那样的暴行!”袁术听后默然不语。

袁术此时心中的确没谱,于是又征聘隐士张范(字公仪,河南获嘉人),张范不肯前往,派自己弟弟张承去向袁术表示歉意。袁术对张承说:“我以土地的广阔,百姓和军队的众多,想要与齐桓公比美,以汉高祖为榜样,你觉得怎么样?”张承说:“此事在于德,而不在于强。用恩德来顺应天下百姓的希望,即使是由一个人的资本去建立霸王的事业,也不困难。如果是想篡位,违背天时而动,会为众人所抛弃,谁也不能使他兴盛起来!”袁术听后很不高兴。

孙策听到消息后,写信给袁术说:“商汤讨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说:‘殷有重罚’,商汤与周武王,虽然有圣德,但假如当时夏桀、殷纣没有失道的过失,也没有理由逼迫他们而夺取天下。如今天子并未对天下百姓犯有过失,只是因为年龄幼小,被强臣所胁迫,与商汤和周武王的时代不同。即使像董卓那样贪淫凶暴,欺上凌下,野心极大的人,也还未也废黜天子,自立为帝。而天下还是一致痛恨他,何况仿效他而做得更过分呢!又听说年幼的天子明智聪敏,有早成之德,天下虽然还未承受到他的恩泽,但全都归心于他。您家中五代连续出任汉朝的三公或辅佐大臣,荣宠的深厚,任何家族都不能相比,应该忠心耿耿,严守臣节,以报答王室。这便是周公姬旦、召公姬的美业,天下人的愿望。现在人们多被图纬之类的预言书所迷惑,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只求讨主人的欢心,并不考虑成败。称帝的事,从古至今都十分慎重,岂能不深思熟虑!忠言逆耳,异议招致憎恶,但只要对您有益,我一切都不敢推辞。”袁术开始时自以为拥有淮南的兵众,预料孙策一定会拥护自己。及至接到孙策的信后,因忧虑沮丧而生病。他一心称帝,想要了却自己心中那一份夙愿,于是没有听从孙策的意见,孙策趁此事件与他彻底断绝了关系。

自灵帝以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长期不断的豪强兼并战争,使广大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到处都是“田无常主,民无常居”的局面。不仅广大农民生活在饥饿之中,就连以抢劫来维持的地主武装也抢不到粮食,只有靠河蚌和桑椹来充饥。许多军阀,因为严重缺粮而在战争中失利。曹操在最初几年的征战中,也经常因粮食接济不上,被迫中途撤兵,放弃即将到手的军事胜利。枣祗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余部时,对起义农民亦战亦耕的兵农合一的做法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从中受到了启发。196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就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县(今河南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

曹操经过兖州之战,充分认识到了后勤的重要性。在与吕布的战争中,由于蝗灾的严重影响,粮草接济不上,不仅没能拿下濮阳,还因为供应不足而被迫解散了大量官吏和部队,最后只剩下一万多人。这时程昱为他设法筹集,只能在自己所辖的东阿解决三天的军粮,而且其中还夹杂有人肉干。此前在扬州募兵,得到陈温相助得兵五千,也是因为无粮导致士兵跑完。他东征徐州陶谦时,曾由于粮食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兵。他前往洛阳迎接献帝时,因粮食吃光,将士们险些饿死,幸而新郑县令杨沛把储存的桑椹干拿出来暂时充了饥。这个时候,曹操才真切体会到了《孙子兵法作战篇》中那段‘凡用兵之法,驰车十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的深刻涵义。又恰逢许都饥荒、旱灾,军队粮食不足,曹操急切寻求积粮之法。

粮食问题,不仅在曹操军队中如此,其他各地军阀的情况,有些更为严重。有不少武装势力,不是被对手打败,而是由于缺乏粮谷,瓦解流离,无敌而自破。

枣祗对农业生产很有研究,他深知民以食为天,主张治理地方,必须以农为本,注重农桑。他任东阿县令期间,正值东汉末期。由于董卓之乱和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人民流离失所,大片肥沃的上地被废弃荒芜,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当时,不仅老百姓难以维持生活,就连各军阀的部队也都普遍缺乏粮晌。袁绍的军队在河北靠采摘桑椹充饥;袁术的军队在江淮靠捞水草、摸蚌蛤维持,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有的军队因没有粮食而散了伙。枣祗在这种混乱异常的情况下,潜心发展农桑,使得当时的东阿,家家植桑养蚕,户户粮食满仓。东阿如此富庶,惹得当时的一些军阀垂涎三尺。袁绍曾三番五次劝说枣祗归附于他,并以高官厚禄相许。枣祗深知袁绍的为人,便屡次回绝。公元194年,曹操失去兖州,无立足之地,因得到枣祗和东阿军民的接济与支持,才转危为安。这样以来,枣祗深得曹操的信任和器重。

曹操迁都许昌后,着手发展生产,推行一种新生产方式——“牛输谷法”。规定官府把耕牛租给佃农使用,佃农便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纳谷粮(或赋役)。这个不管收成好坏定额收租的办法,遭到了枣祗的反对。他认为按这个办法,收成好的年份,国家的收入不增加,收成坏的年份,农民的负担不减轻,是不妥当的。于是枣祗提出“分田之术”,就是根据每年的实际收成,按一定的比例缴纳租谷,丰收多纳,歉收少纳。枣祗的屯田制方案一提出,便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起劲的一个要数军祭酒候声了。他认为屯田制不足取,于官于民都无利。实行屯田是和朝廷唱对台戏,是异想天开,曹操因此在屯田问题上犹豫不决。枣祗没有被朝中多数官僚的非议所吓倒,到处游说,宣传屯田制的主张。他不止一次地对曹操说,实行牛输谷法是广种薄收,漫天撒网,效果不大。若是遇到水旱之灾,更是收不成东西。唯有实行屯田,集中大批人力与物力,集体耕种和收获,当年就能得到较好的收成,能较快改变军队粮食不足的现状。怀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在当时军阀混战、逐鹿中原的年代,深知若想打败强敌,完成统一大业,就必须做到强兵足食。曹操权其利弊,终于采纳了枣祗的建议,并把枣祗由东阿县令提拔为屯田都尉,还配备了懂作农业生产的韩浩做他的助手,又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具体做这项工作。为了避免臣僚再发议论,曹操下了一道命令,令中说:“安定国家的根本大计,在于强兵足食。过去秦国的执政者由于重视了农业生产而统一了全国,汉武帝因实行了屯田政策而巩固了西域的边防,这是前人留下的好经验。”同时广泛招募流亡的农民,把一些无主的土地租给他们耕种,进行屯田。在枣祗和韩浩的精心管理下,屯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收获粮食百万斛。就连那些反对屯田的人,也都伸出大拇指,称赞屯田确实好。因此,曹操下令,所属郡县,都要配备一些值农业生产的官员,广泛实行屯田。

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二种,民屯是由政府分给屯田百姓一块田地耕种,收获后与政府分成,当时规定:百姓使私牛者与政府对半分成;使官牛者交政府六成,己得四成。曹操在中央、郡、县分置大司农、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等官主管民屯。军屯是由军队屯田,方法和民屯类似,各地的军屯田由中央的大司农派出司农支校尉、度支都尉等田官主管。在当时粮食奇缺、饥荒不断的情况下,屯田很好地解决了曹操的军粮问题,也使北方久经破坏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为曹操的后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曹操出兵征战四方,无须运粮的劳苦,便能兼并各地方割据势力。军队与国家的富裕,是由枣祗创业,而由任峻完成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