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人杰传 > 第三章 为敛财灵帝卖官 檀氏死鲜卑折翅

第三章 为敛财灵帝卖官 檀氏死鲜卑折翅(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公元177年(熹平六年),灵帝缺钱,诏令三公罢免一批贪官污吏,继续卖官。灵帝穷极无聊,挖空心思尝试着玩乐的新花样,宦官别出心裁,将狗打扮一番,戴进贤冠、穿朝服、佩绶带,摇摇摆摆上了朝。待灵帝认出乃一狗时,不禁拍掌大笑,赞道:“好一个狗官。”满朝文武虽感奇耻大辱,却敢怒不敢言。时有尚书郑飒奸佞,对侍郎蔡邕的正直为人十分懊恼,于是附和灵帝道:“是狼是狗(侍郎是狗)?”灵帝何其机灵,一听就明白了,于是哈哈大笑问道:“何以区分是狼是狗?”,以郑飒为首的宦官集团也是面带嘲讽的看着蔡邕等大臣。此时蔡邕缓缓答道:“臣听闻要想区分狼与狗需看尾毛,下垂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蔡邕说完,灵帝更加乐呵了,也为自己挽回了颜面。

北地鲜卑连年入塞钞掠长城一线的缘边九郡及辽东属国,汉桓帝忧患,欲封檀石槐为王,并跟他和亲。檀石槐非但不受,反而加紧对长城缘边要塞的侵犯和劫掠,并把自己占领的地区分为三部:从右北平以东,直至辽东,连接夫余、濊貊等二十多个城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直至上谷郡的十多个城邑,为中部;从上谷郡以西,直至敦煌郡、乌孙等二十多个城邑,为西部。每一部设置一名首领管辖。及至灵帝,命护羌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高柳(今山西阳高)、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东北)、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汉军出塞二千余里,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羌族叛军起而响应,大败汉军。

护羌校尉夏育被羌族叛军包围在右扶风畜官,杨雍派盖勋(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人)率官兵前往救援,盖勋率军行至狐盘,便被羌族叛军击败,盖勋集合剩余的百余人,摆成鱼丽之阵做最后的抗争。羌人在黄河九曲之地培养出的“青海骢”又称“龙驹”,威猛无匹,是故羌人精骑发动冲锋,官兵便死伤惨重。盖勋也身负三处创伤,仍然岿然不动,指着身旁的一棵树对身边的士兵说:“我若战死,就将我埋葬在此树下!”句就种部落羌人首领滇吾素来被盖勋所厚待,他在前面用兵器拦住羌人士兵说:“盖长史是贤人,你们若杀了他会遭天谴!”盖勋仰头大骂:”死反贼!你知道什么!快来杀我!“众人大惊失色,滇吾亲自下马让马给盖勋,盖勋拒绝,众人才将其绑起来。羌人都敬佩盖勋的忠义勇敢,不敢加害于他,派人将其送回汉阳郡。夏育等军连符节和辎重全都丧失,战士死者十之七八,三人各率数十骑逃回,皆以败军之罪被关进监狱,后用钱赎罪,贬为平民百姓。此后,鲜卑兵势更盛,连年犯汉边境。

檀石槐是鲜卑族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后汉时期鲜卑在和东汉帝国的历次交迭争强的风浪中最了不起的一个弄潮者。檀石槐自幼在外祖父家长大,为人勇敢健壮,富有谋略。檀石槐十四五岁时,有一个部族的首领掠夺走他外祖父家的牛羊,檀石槐只身骑马追去和他们交战,所向无敌,将被抢去的牛马全部追了回来,自此以后在部落中深受众人的敬畏和信服。檀石槐制定法令,审理诉讼,没有人敢违犯,于是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檀石槐在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和歠仇水(今东洋河)畔建立王庭,位于高柳(今山西阳高)以北三百多里。檀石槐兵强马壮,非常强盛,东部和西部的部落首领都向他归附。檀石槐趁此机会向南劫掠东汉边境地区,北面抗拒丁零,东面击退夫余,西面进击乌孙,完全占领匈奴原先的全部地盘,东西长达一万四千多里,南北宽达七千多里,山川水泽和盐池都在其管辖范围。檀石槐的父亲名叫投鹿侯,起初在匈奴从军三年,他的妻子在家中生了孩子。投鹿侯回来后,感到奇怪,想杀掉孩子。妻子说她曾经在大白天走路,听到雷响,就抬头朝天上看,刚好有冰雹掉进嘴里,她就吞了下去,接着就怀了孕,十个月后生下孩子,这个孩子必定有过人的地方,最好暂且抚养他长大。投鹿侯认为自己不是傻子,于是不听,就将孩子丢掉。妻子私下告诉娘家人,要他们收养,取名为檀石槐。

当时鲜卑人口日益增多,农业、畜牧和射猎都满足不了百姓生存,檀石槐于是亲自巡视,他见到乌集秦水有几百里宽阔,水不流动,水中有鱼,但没办法得到鱼。檀石槐听说倭国(《魏书》作汗国,我估计是韩国。)人善于用网捕鱼,于是向东进攻倭国,俘获一千多家的倭国人,将他们迁到秦水边居住,要他们捕鱼,以弥补粮食不足。檀石槐此举促进了鲜卑的社会发展。181年,檀石槐去世,时年四十五岁,他的儿子和连继任首领之位。由于当时形势所限,鲜卑尚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檀石槐死后,联盟瓦解,鲜卑又分裂为许多互不相属的分支。

时有奇女子赵娥,是夏育的母亲,赵娥的父亲赵君安被禄福县(今酒泉)豪强李寿杀害。赵娥有三个弟弟,都立志为其报仇雪恨,却不幸相继死于瘟疫。李寿与同宗族人庆贺,对众人说:“赵家强壮绝尽,只有女弱,何足复仇?”庞育把听到的狂言告诉了母亲。赵娥素有报仇之心,这次又听到了李寿的狂言,更加愤怒地说:“李寿,你不要高兴的太早,我决不让你继续为非作歹,我总有一天会杀了你,雪洗赵家门户的羞辱。如果不能亲自杀了你,就算我怀有苟且邪念。若非六月飞雪,便当血溅五步!”赵娥暗怀愤恨,身藏利刃,昼夜哀叹,准备报仇。李寿得知后,严加提防。邻居徐氏妇人担心赵娥杀不了李寿,反被李寿所害,多次劝解她:“李寿本来就很凶恶,如今又常骑马带刀,你虽有强烈报仇雪恨的志气,只怕强弱悬殊不能敌,反遭门户破灭之祸,悲残和屈辱更会加重,望你慎重举动,要为赵家门户着想。”赵娥说:“父仇不报,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今虽三个弟弟早死,门户无人顶立,但我还在,难道依靠别人去报仇?若以卿心况我,则李寿不可得杀,论我之心,李寿必为我所杀。”赵娥常夜间磨刀,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家人及乡里咸共笑之。她对周围的人说:“你们都笑话我女弱,无力杀李寿,到时候,我定将李寿的头取来,血染此刀刃,让你们看看。”赵娥从此放弃家事,乘车等候李寿出现。后来有一天早晨,赵娥在都亭前与李寿相遇,赵娥立即跳下车牵住李寿的马,叱责李寿。李寿惊愕,回马欲走,赵娥奋力挥刀砍去,马受伤而惊,将李寿摔在道旁沟里,赵娥找到李寿,就地砍去,用力过猛,刀入树杆而折断,李寿受伤,赵娥上前欲夺李寿的佩刀杀李寿。李寿持刀大呼,一跃而起。赵娥随即挺身奋起左手抵住他的额头,右手卡住他的喉咙,反复周旋,最终李寿气闭,顺手而倒,赵娥遂拔李寿的刀,割下李寿的头,拿到都亭尊长面前,认罪伏法,缓缓步入监狱,辞别时脸色不变。当时禄福长尹嘉,不忍心给赵娥判罪,便解了印绶,辞去官职,驰法纵之。赵娥说:“仇不报,怨气能把人闭死。依法论罪,是君子常有的典范,我怎么敢贪生怕死,以枉官法。”同乡人听到这件事,都向城里跑来,为赵娥的烈义行为悲喜、慷慨、感叹。守尉不敢公开释放赵娥,暗里让赵娥走去自匿,赵娥高声抗争说“枉法逃死,不是我的本意,如今仇人已杀,犯了死罪,请求你们依法收我入狱,以保国法的执行,即使再有万死,对我来说也很满意。”守尉不听劝告,赵娥又说:“我虽然渺小,但还懂法律,杀人之罪,国法难容,如今既然犯罪,无理可逃,请求论罪惩处,用我的尸首在街市上示众,肃明国法,这就是我的愿望。”表情严厉,毫无惧色。守尉知道赵娥很难顺从,就强迫她回家。赵娥仍坚持已见,毫不服从。守尉无奈,只得收她入狱。当时有一个在外游学的学生叫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向守尉进言规劝说:“赵娥的节操和义行,足够用来感动和激励那些不知廉耻甘受羞辱的后辈,即使不能碰上政治清明的时代,也应当在她的坟墓上立上牌坊来表彰她的行为,何况在从谏如流的时代,反而不加以怜悯同情了呢?”守尉梁配认为他的话很好,于是酌情替赵娥审判定罪。后来,遇到大赦,赵娥获释,被送回。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刘班等人、共同上表朝廷,禀奏赵娥的烈义行为,刻石立碑显其赵家门户。太常弘农张奂(字然明,祖籍敦煌渊泉,凉州三明之一)等显贵登门看望,赠予20段束帛,以此勉励。各地听到赵娥大义的人,都纷纷赞美她的高尚、伟大。黄门侍郎著书追述赵娥的事迹,为其作传。西晋政治家傅玄为其作《秦女休行》诗,加以赞美。

本案反映了《春秋》中“子不为父报仇,非子也”的经义。古代社会,在儒家纲常礼教的熏染下,人们维护伦常的意识远甚于法律,当法律与至尊的经义发生冲突时,法律便常常处于下风。儒者引经入法,为复仇者开脱,往往能得到标榜以仁孝治天下的皇帝的支持。本案中,也可看出奏谳制度在法律儒家化中的重大意义。

又有十常侍之一赵忠从弟赵苞,字威豪,甘陵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他深以从兄恶行为耻,不与往来。举孝廉,初仕州郡,后升任辽西太守。赵苞到任之后,派人到故乡迎接母亲和妻子,已经到了柳城,快要到达辽西郡城时,正遇着鲜卑一万余人侵入边塞劫掠,赵苞的母亲和妻子全被劫持作为人质,用车载着她们来攻打辽西郡城。赵苞率领骑兵二万人布阵迎战,鲜卑在阵前推出赵苞的母亲给赵苞看,赵苞悲痛号哭,对母亲说:“当儿子的罪恶实在不可名状,本来打算用微薄的俸禄早晚在您左右供养,想不到反而为您招来大祸。过去我是您的儿子,现在我是朝廷的大臣,大义不能顾及私恩,自毁忠节,只有拼死一战,否则没有别的办法来弥补我的罪恶。”母亲远望着嘱咐他说:“我儿,各人生死有命,怎能为了顾及我而亏损忠义?你应该尽力去做。”于是赵苞立即下令出击,鲜卑全被摧毁攻破,可是他的母亲和妻子也被鲜卑杀害。赵苞上奏朝廷,请求护送母亲、妻子的棺柩回故乡安葬。灵帝派遣使节前往吊丧和慰问,封赵苞为侯。赵苞将母亲、妻子安葬已毕,对他家乡的人们说:“食朝廷的俸禄而逃避灾难,不是忠臣;杀了母亲而保全忠义,不是孝子。如此,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说罢便吐血而死。

由此可见,在对外族的作战中,汉朝末年不是没有忠臣烈士,汉灵帝也会在百忙之中慰问赵苞并封其为侯。然而对于赵苞来说,他得到这个职位比起扶风人孟佗(字伯郎,孟达之父)因进献给中常侍张让一斛葡萄酒便谋得的凉州刺史之位付出的太多太多。所以后世苏轼曾经感叹道:“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斛得凉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